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只有像法国这样充满浪漫情怀的国家,才能孕育出戴高乐这样卓尔不群的领袖。1958年,当西欧各国还在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军事保护艰难恢复时,戴高乐对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:“法国要重拾自己的梦想,法国在世界上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”
杜勒斯一脸迷惑不解,戴高乐便继续补充道:“证据就是,我们现在正坐在一起谈判。”
二十世纪下半叶,国际秩序大多是在雅尔塔体系下运作的,实际上这套体系是以二战各国的表现和贡献为基础的。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,法国短短39天便选择了投降,维希政府长期充当纳粹的帮凶,法国被视作“战胜国”的身份,倒不如说是戴高乐的“自由法国”拼死争取来的,更准确地说是美英为稳定欧洲局势才慷慨赋予的。至于法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,简直是美英两国为了抗衡苏联强行安插上的结果。正因为法国占据了这个席位,无论中国如何崛起,西方国家依然能够在安理会中保持3:2的绝对优势。
不过,这一切的前提,是法国愿意充当大国博弈中的棋子。美国这两个奉行“实用主义”的国家当然认为,法国并没有力量去自主行动。美国眼中的法国,就像一个狂妄的梦想家,拿着鸡毛当令箭,胡乱追逐理想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戴高乐与他们的看法完全不同。作为一名贵族后裔,他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种独特的优越感,这种气质令法国人民既尊敬又崇拜,也让美国的政客们感到困惑和不解。实际上,美国一直对戴高乐不甚喜爱。在他们看来,戴高乐就像个理想主义者,痴心妄想,将无法实现的梦想当作现实。二战期间,美国始终没有承认戴高乐领导下的“自由法国”,反而与德国扶持的维希傀儡政府保持着较为亲密的关系。美国人心目中的铁杆盟友——英国首相丘吉尔,还曾在公开场合讽刺戴高乐:“戴高乐将军,你认为你能代表法国吗?你不过是一个准将罢了。”
在法国国内,戴高乐同样不被政界大多数人所看好。戴高乐对政党政治持有强烈反对态度,他的理想主义与法国的政治现实发生了冲突,这也让他得罪了几乎所有的政客。因为,一旦没有政党,政客们的权力和地位就会受到威胁。
幸运的是,戴高乐那种有点“诗人气质”的政治风格深受法国普通民众的喜爱。二战期间,他几乎成为了法国的“头号政治明星”。1944年,当三百多万盟军从诺曼底浩浩荡荡地开进法国时,很多法国人误以为这场胜利是戴高乐的功劳。美英两国或许对这一点并不太在意,毕竟法国人民的崇拜至少不至于像崇拜拿破仑那样“高调”。1944年8月,盟军解放巴黎,戴高乐回到故乡,两百万人涌上街头热烈欢迎,这种场面法国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了,甚至可以追溯到拿破仑的时代。
然而,戴高乐并没有因此被轻松接纳。当他信心满满准备大展拳脚时,却发现法国的政界对他并不热情。1946年1月,戴高乐在一份公开声明中宣布辞去总统职务:“我不支持政党政治,但它却卷土重来。除非使用武力建立一个独裁政权,但我不会同意。”当时的法国政界一片沉默,没人知道该如何回应。戴高乐转身离开,未再多言。人们普遍认为,戴高乐的辞职充满了潇洒和坚决。
战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。苏联崛起,德国被分割,尽管法国名义上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,但事实上,法国早已不再是世界的主要大国。更糟糕的是,法国的殖民地——如越南——一直深陷战乱,法国的国际地位显然已经大幅下滑。对于法国人来说,失去大国地位是无法忍受的现实。1956年,英法两国再次试图恢复其昔日的强国地位,突然对埃及发动军事打击,目的是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。然而,美国和苏联的联合制裁让这场冒险行动彻底失败,埃及最终顺利收回了运河主权,而法国的国际声誉也受到了重大打击,第四共和国岌岌可危。
在这个时刻,法国人民开始再次怀念戴高乐的领导风范。于是,戴高乐重返政坛,向美国摊牌,宣称法国将重新追寻属于自己的伟大梦想。
然而,戴高乐面临的一个大难题是:一个怀有伟大梦想的国家,如何才能做到不受外力控制,维护自己的主权?1949年,北约成立并把总部设在巴黎,虽然这个决策曾一度令法国感到自豪,但它也导致了法国本土长时间驻扎美军,驻军规模维持在7万左右,这让戴高乐心中不快。北约本是由美英两国主导的,若想彻底退出,法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。1958年,戴高乐受命重组政府,他提出要在北约内部建立一个由美英法三国组成的理事会,试图在北约内与美英平起平坐,但这显然是个空想。
1959年,戴高乐正式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,开始全力推进法国与北约的分离:法国的地中海舰队不再听命于北约;拒绝美国在法国部署核武器;1962年,法国决定不将从阿尔及利亚撤回的军队派遣至北约;1964年,法国军队退出了大西洋舰队;1965年,法国拒绝参与北约的战略演习……到了1966年3月10日,戴高乐最终正式宣布法国退出北约。
这一举措使得北约在欧洲大陆的防御力大幅削弱,德国成为了防线唯一的支柱,而整个欧洲战区的防御纵深被切断,后勤线也遭遇了致命打击。此时,美国正陷入越南战争泥潭,难以自拔。值得一提的是,越南原本是法国的殖民地,越南战争本就是法军挖的坑。戴高乐此时又在欧洲“心脏地带”给了美国一记重击,让苏联在冷战中大笑不已。
随着这两记重击,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逐渐失去了优势,美苏的争霸局势开始转向“苏攻美守”。
那么,法国人民究竟得到了什么呢?直到今天,法国人提起这段历史,仍会自豪地说:“我们是欧洲唯一没有美国驻军的大国,感谢戴高乐!”对于戴高乐的评价,法国人民的态度依然分化。政客和精英阶层并不看好戴高乐,因为他得罪了美国,导致德国获得了更多的支持,给法国经济带来了不少损失;但普通民众则始终深深敬佩他,因为戴高乐敢于挑战国际霸权,勇于捍卫国家主权。这种敢于抗争的精神,恰恰体现了法国人的独特气质。
然而,戴高乐曾经描绘的“大国理想”如今已经愈发遥远。2009年,法国在萨科齐的领导下重新加入了北约,法国不再谈论曾经的“理想”,而是更注重在这个日益衰弱的大陆上安稳度日。尽管如此,戴高乐依然是法国人心中无法忘怀的伟大人物——或许他并不完美,但他勇敢无畏的精神永远烙印在法国历史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驰盈策略-驰盈策略官网-可靠配资开户最新-线上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