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重返白宫后,对着中国造船业动了个心思,想靠收高额“港口停靠费”把国际订单拉回美国,让本土船厂重新热闹起来。可这算盘敲得再响,实际走向却偏得离谱,最后便宜了谁?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是韩国。
先说说这“港口停靠费”到底是怎么回事。分了两类,一类针对中国船东和运营商,从2025年10月14日开始,每次去美国,每净吨收50美元,接下来三年,每年再加30美元,一艘船一年最多收五次。
另一类是给用中国造船舶的外国运营商,费用稍低,每净吨18美元或每集装箱120美元,哪个高按哪个算,往后三年也逐年涨。
这费用有多吓人?拿要停靠美国长滩港的COSCO THAILAND号来说,这船能装8500个标准箱,净吨约5.9万吨,是中美航线常见的船。
因为运营商是中国的中远海运,从10月14日起,每次去美国得交295万美元,一年靠五次就是1475万美元,之后每年还会涨到两千多万、三千多万,最后到四千多万。就一艘船啊,这钱堆起来能买好几栋楼了。
美国搞这出,本意是打压中国造船业,让国际订单回流。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造船国,每两艘新船里就有一艘是中国制造,现有运营的船里,中国造的也占三分之一以上。
可他们忘了,自家造船业早就不是当年的样子了。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慢慢缩水,产能跟不上,技术也落了后,就算有订单送上门,也接不住。
结果呢?2025年上半年数据一出来,明眼人都看明白了。韩国在全球船舶订单里的占比,从去年的14%一下子冲到30%,中国的份额倒是降了不少。
韩国那三大造船巨头:现代重工、三星重工、大宇造船海洋,最近忙得连轴转,尤其是LNG船这种值钱的船,韩国的技术优势摆在那儿,全球都认。
有人可能会说,中国造船业是老大,这点波动怕什么?确实,短期阵痛肯定有。船东们怕供应链出问题,暂时把订单转给韩国,也能理解,做生意嘛,都想求稳。
但中国船厂也没闲着,一边接了不少军用船舶和高端特种船的活儿,比如中远海运最近就拿下好几艘大型破冰船的订单;一边往东南亚、非洲这些新兴市场跑,靠着“一带一路”的合作,找新机会。
更重要的是,在绿色船舶、智能造船这些领域猛下功夫,想靠技术突破把场子找回来。韩国能接住这些订单,也不光是运气。
今年年初,他们就说要给造船业更多金融支持,低息贷款、出口信用担保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再加上他们在LNG船、超大型油轮这些领域攒下的技术家底,客户自然更愿意找他们。这就像跑步,人家早就在跑道上练了几十年,关键时刻自然能冲在前头。
说到底,美国这招其实是打错了地方。想靠单方面的政策扭转全球市场的走向,结果没伤到目标,反倒让旁边的人捡了便宜。现在的产业链早就像一张大网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不是说拆就能拆的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这费用最后谁来扛?
美国市场上的消费品,大多靠集装箱海运运过去。船东们交了高额停靠费,肯定得涨海运价,最后还是美国的进口商和老百姓掏钱。商品价格往上走,家里的开支自然就多了,这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添堵吗?
中国和韩国的竞争,慢慢会变成技术和市场的较量。中国在绿色、智能船舶上使劲,韩国巩固高端市场的优势。
而美国呢,如果解决不了自家造船业空心化的问题,说什么“订单回流”,恐怕也就是说说而已。
这场由“港口停靠费”掀起的波澜,其实给全球化时代的贸易政策提了个醒:搞单方面限制,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,最后未必能如愿。
至于谁能笑到最后,还得看谁的技术硬、市场稳,谁能真正沉下心来把产业做扎实。
《2025年上半年全球船舶订单市场分析》- 路透社
《美国港口停靠费政策对航运业影响报告》- 华尔街日报
《韩国造船业2025年订单增长数据》- 韩联社
《中国造船业2024年订单统计》-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官网
驰盈策略-驰盈策略官网-可靠配资开户最新-线上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